2008年6月21日 星期六

《萬千師奶賀台慶》2

《萬千師奶賀台慶》中有個「笑位」是詹瑞文諷刺電視台一些搞笑騷中每個笑話後都會有個「Wak~Wak~Wak~~~」的音效,唯恐觀眾忘記要笑,所以要提提觀眾,「製造效果」。矚目所見,劇場中大多數的觀眾都被逗笑了,有些人可能是笑詹瑞文「扮聲」扮得似,有些人可能是笑這個音效很老套,另外有些人會笑,是覺得今天如果還有人用類似的方法來為喜劇「製造效果」也實在太小看觀眾,誰還會上當? 這三個笑的原因有深有淺,我看大部分來劇場等著笑的觀眾因前兩個原因而笑居多,能進一步反省「我不會上當」的觀眾我當然要恭喜她們,只希望她真的不會繼續上當!有關《萬千師奶賀台慶》的問題在前文已討論過,今次繼續拿「製造效果」借題發揮一下,談談討好觀眾的問題。

「藝術創作不應討好觀眾」是個不需要特别作出辯解的問題,戲劇創作人都心裏有數;只是怎樣苦口婆心地說不應該,也難敵商業戲劇趨勢的大潮。可是,當我們將命題一變,變為「藝術創作不能討好觀眾」時,這裏面的問題就非常有趣也非常深刻。這裏說的「不能」,是說這做法無疑椽木求魚,永遠無法達到想要達到的目的。
藝術的一個目的是將人真實的存在狀態呈現出來,喜劇也好,悲劇也好,當達到自身那個獨特戲劇形式所要求的標準時,觀眾就會得到深刻的感受。但問題是如果藝術創作將這個效果(「深刻的感受」)變為創作意圖,以打動觀眾為目標時,結果只會是椽木求魚、「自攻自敗」(self-defeating),因為那個效果只可能以「副產品」的形式出現,而不能直接捕捉,有點像小狗永遠無法追到自己的尾巴。哲學家Jon Elster稱這種枉自徒勞的行為是犯了所謂「副產品謬誤」(fallacy of by-product)。

奮力想抓住某個精神/思想狀態(mental state)卻在過程給它溜走(或說給自己趕走),或者嘗試倒空內心某個意識卻越倒越有是我們很多人的經驗。法國作家Stendhal在自傳中說他掙扎想要自己做一個率真的人,於是在思想中禁止自己在言談中想著要打動聽眾,結果跟自己的內心角力了半生仍然失敗。沙特在《存在與虛無》中說人越要努力壓抑一個想法讓它不存在,它則會改以這個方式繼續存在!即是說,「壓抑」的存在讓抑制的對象得以自動顯現。人的心靈構造就是這樣奇怪,有些東西人就是不能直接硬把它制造出來,越去捕捉,它只會越走越遠,但你不去想它,它反而會自動出現。

所以,根據「副產品謬誤」說,藝術家是不應以impress觀眾為創作的目標。藝術創作的「正業」是做好作品,"getting it right”,在那個時候,觀眾的反應就會自然出現。這不是說藝術家應要目無觀眾,而是說藝術家不應討好觀眾。商業劇場最大的陷阱是令創作人終日想著怎樣能讓觀眾喜歡自己和自己的作品,於是有技巧的就去炫耀技巧,沒什麼技巧的就去「製造效果」。到了那個時候,觀眾上不上當已經是其次,因為我們的藝術已經宣佈死亡。

(原載《信報》專欄【不等果陀】)


沒有留言: